老農節氣淺談

月初協會林經理再三囑咐我,為本季夏季季刊表達經驗與心得,並以24節氣中屬於「夏季的6個節氣」擇一表述;驚聞此驚天動地的邀請,惶恐冷汗不知所已。但身為協會起創成員之ㄧ,而林經理對本協會無怨無悔的付出,況且滿臉期待的眼神,若一再婉拒心有不捨,乃硬著頭皮勉為其難而受命。

身為老農不學無術,下筆何從,數度舉筆,但重如千斤,滿腦翱翔於空中毫無方向,深思數小時,方理出些頭緒來;先託朋友網路搜尋,苑裡鎮誌、曆書等參考,初步體會如在本季6節氣中擇一而述,似乎較不能貫連,因此試著從本季「立夏」開始,就老農所知與資料所載,作一連貫粗淺的概述,不盡如意請多包含。

24節氣源於何時老農不知,但其流行源地以黃河流域為準,台灣地區受地球經緯度影響,時間上有所誤差。據耆老先賢經驗,節氣溫差約在一個月左右,但依不同地區,不同經驗法則,24節氣仍為農、漁行事依據,故24節氣在於台灣已理出台灣人的經驗法則,而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並資遵循。茲如:

「立夏」即開始進入夏天之意,「立」即開始,「夏」為長大;也就是春天種植的作物長大了。夏天已經要來了,但還是春夏交替的開始,天氣冷暖交替中,在台灣尤其明顯,因此帶來充沛雨水使天氣常是陰雨綿綿,故稱梅雨季節。而這時稻子進入抽穗期,受梅雨影響高溫多濕,致使水稻經常發生稻熱病及紋枯病。氣候諺語說:「立夏起東風,十塘九塘空」,意思是立夏日如吹東風,預測年度雨量少會乾旱,農夫們就苦惱了。俗諺還說:「立夏食李,膚色美」,所以許多婦女會在立夏日榨李汁混酒喝以美容,而李汁加酒就稱「美容酒」。

「小滿」是進入夏天的第二個節氣,台灣中南部水稻進入黃熟期故節氣稱「小滿」,這時天氣越來越熱,日照越來越長,也是梅雨季。因此本地有「立夏、小滿雨水相趕」的農諺,意思是說在雨水豐沛下這時的作物成長快速,為整個夏季儲備了豐盛的食物,所以諺語又說:「小滿梅雨在本島,種植作物皆成寶」。另外在氣候方面的觀察,本節氣裏如果早上有大霧而久久不散,預測就會下雨,故有「罩茫罩不開,戴笠仔披鬃蓑」的氣候諺語在本地流行。

「芒種」其意指稻子在此時已成熟可以做種子,而種粒的尾端長出細芒。在這裡所指的稻子為台灣或中國原產的在來米(秈米)品種(在來米栽培期比較短)。台灣在1912年之前水稻栽培以在來米(秈米)種為主,1912年後,日籍磯永吉先生,任職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技手後利用在來米積極改良,直至1925年成功改良成蓬萊米,台灣才有蓬萊米(梗米)品種。本節氣為梅雨結束,所以天氣熱氣候乾燥,不適合夏日栽種的作物活力低,但水生植物生長狀態則相對旺盛,如蓮、荷等。

「夏至」本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受日光最多,所以是一年中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在本節氣本島吹的是西南風,炙熱炎炎的天氣加上南風薰吹,使人有一種昏沉、散懶的感覺,縱然有佳餚滿桌也懶得動,才有「芒種夏至,有好吃也懶去」的俗諺。夏至梅雨遠離雨量較少,但是有句氣候諺語說:「夏至颱風就出世」。老農感覺先賢貼切的警語,在提醒後輩們,夏至一到就必須做好防颱防洪的工作。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的海島,颱風多雨水就多,災害隨著多,必須先做預防才能保平安。

「小暑」其意是,雖進入夏季很久還不是最熱,但已是典型夏季型氣候,稻作進入黃熟期,一日比一日熱的天氣,稻作成熟加速,因而有「小暑過,一日熱三分」的農諺。農民進入稻作收成農忙階段,雖然夏季典型午後雷陣雨(俗稱西北雨),可稍稍紓緩天氣的燥熱,但對農民的收成,卻也造成不小的阻礙。西北雨來得快去得也快,早期沒有烘榖設備,收割後必須在禾埕利用陽光曝曬,雖然夏日炎炎穀子很快乾燥,但如果碰上了西北雨,農婦趕收穀子,總是急得上氣不接下氣,所以才有「西北雨累死強查某」的俗諺。

最後談到的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大暑」,顧名思義,大暑前後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季節,特別令人感到炙熱難耐。有句俗諺說:「大小暑無君子」意思是說在這兩個炎熱的節氣裏,男人們會不顧禮數脫掉上衣以解熱氣,而失去謙謙君子風範。但這在農村生活裡是被容許而不見怪的。依節氣字義,大暑該熱就要大熱,如不熱即是反常,因而諺語說:「大暑熱不透,大水風颱到」,但不能少了後句諺語:「熱在大小暑,好有雷陣雨」來解讀。意思是說,在炎熱的大、小暑節氣中,如果沒有雷陣雨發生,也是氣候異常。因為雷陣雨的發生可以調節並緩和熱效應,不致過於封閉水氣而悶熱,造成大水和颱風。大暑前後正是二期稻作播種時節,但也是颱風大水好發的季節,氣候諺語說:「是乾(乾旱)是潦(做大水),由天來喬(安排),真是道盡農民靠天吃飯的艱難與無奈。

林林總總的節氣淺談,老農深刻領悟,這都是先人們與自然相處的智慧衍生,但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24節氣不再是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遵循依賴,甚至逐漸遺失在現代的生活中,雖然大環境不斷的在改變,但大自然運行法則,從節氣更迭中依然有跡可循。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