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一口飯,永續臺灣生態環境

選擇多樣化,國人攝取米飯量逐年減少以前的人捨不得大口吃飯,煮飯時總要「白飯摻蕃薯簽」,餵飽一家人。相較於過去視米飯為珍貴極品,現在的美食文化卻讓我們忽略了它的存在,許多過度精緻的美食佳餚也因而帶來健康的危機。再者,食物藉由全球化的進出口運輸,消費者可以享用來自世界各地的食物,甚至非當季產品亦隨手可得,消費選擇多樣化。隨著飲食的多元化,稻米的消費量卻日益減少,目前臺灣綜合糧食自給率僅剩下32%。也就是說,臺灣人民賴以存活的糧食有68 %都從國外進口,與其它國家比較之下,實在偏低。然而此種隨手可得的方便與低糧食自給率,除了在售價反映高運輸成本外,食物運輸的距離越遠,消耗的化石燃料越多,於是增加碳排放而加劇地球暖化;甚至在面對全球環境變遷的不確定因素或後石油時代高昂的運輸費用時,糧食的供應會是危及國家安全的因素。

米飯是最經濟實惠的熱量來源,事實上,米飯屬於主食,顧名思義是人體主要能量來源,熱量又比油脂類低,吃了反而有飽足感。有人認為澱粉易造成肥胖,刻意減少米飯攝取,其實不然。研究發現,近年來國人脂肪攝取偏高,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明顯不足,致三高及慢性病發生機率增加。現代人喜愛追求飲食的變化,常以麵食當作正餐,但其中隱藏的油脂實在不容小覷。即使是乾麵、麻醬麵等,都要小心是否加了太多高熱量高鹽分的滷肉醬汁。麵包類的食品為了要增添口感與美味,更需要添加奶油、酥油、糖及各種餡料,若經常以這些食物當主食,恐怕吃進不少的油脂和調味料,加重身體的負擔。相較而言,米飯毋需添加其它油、糖、鹽等調味料,脂肪含量甚低。吃糙米飯更好,糙米飯纖維質含量高,除較有飽足感外,也可以延緩餐後血糖上升的速度,罹患有相關疾病的消費者,都相當適合食用糙米飯,或以白米搭配糙米作為主食。所以,與其吃下含糖、鹽、油量高的精緻加工麵包、麵條及蛋糕等,不如多攝取樸實的米飯、吃糙米或粗糧,將會是維持健康的好選擇。

多吃一口飯、支持在地食材,永續臺灣生態環境。在臺灣,每人每天只要多吃一口飯,就可以活化約5,600公頃休耕農地。每公頃稻田對於氣溫調節的效果,相當於620台1噸家用冷氣開機12小時的功效,況且稻田還有調洪蓄水、補注地下水及生態保護等功能。面對後石油時代,只要我們願意多吃一口米飯,多使用在地農產品,鼓勵新一代知識農民的產生,將可讓那些荒蕪或即將廢棄的良田得以存活,降低對進口糧食的依賴,這是臺灣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不確定的風險裡,很重要的自保之道。
當您感受到天氣變化極端而無常,冬天縮短而夏天又熱又長,不妨在消費時多考慮食物的生產製作過程及所造成的環境代價。多吃一口飯、支持在地農業,將使我們的健康、生態環境更加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