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是定律、是準則,每日三餐時辰一到,人們總是要填飽肚子,眾生萬物來到世間也是為了「一口飯」,豐衣足食則太平盛世,飢寒起盜心則天下亂,因此「食物」是何等重要,人類的生長、存活、健康及生命的延續,都是無法離開食物,可見農業存在之必要。
食物的來源,由農業生產而來,遠從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奠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形成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獨特的中華文明。景帝詔曰「朕親耕,后親桑,為天下先」,皇宮設實驗田,在新年度開春之日親自示範種田,除了瞭解今年農事生產的狀況,皇后親自養桑取絲織布;皇帝與皇后親自從事農業生產,象徵性宣示農業的重要外,同時蘊含濃厚的親民意味。關心百姓的生活、農民的收入,當遇到天災、旱澇時,則宣佈租稅減免,讓百姓可安心過日,這種心中有人民,視人民為己出的君主,乃國家英明領導人應有的心胸,更是強盛國家的政策。記得經國先生任職行政院長時,同樣曾經穿著樸素之農事服,親自下田耕種,傳承著古代君王對農業的重視。再更早的「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重大政策的實施,更讓百姓能安身立命,得以溫飽而使社會安定,因此扶植了近年的工商業發展的成長、起飛,真是功不可沒。
「呷水果拜樹頭」?工業崛起後,「迎新棄舊」的人們,總認為「工業」才是代表經濟,因此「農業」漸被遺忘了;認為它是產值低的經濟,是低賤的產業而不足為道。農人也不再希望自己的子弟務農,認為是太過勞力且無法賺錢的辛苦產業,甚至讓人顏面無光,無法光宗耀祖。端看現今執政當局的農業政策,思維角度亦如是,所以農村任其凋零,落寞的農村只剩下執著的老人,堅持守護著從年輕一路傳承下來的祖產業。環境、土地、水資源先以工業考量,農業基本的生產需求,就被活生生的剝奪,因而被迫,食物的生產構築在工業的廢棄物上,是何等的諷刺!而心地良善的弱勢農民也只能無所依靠含淚接受,且逐漸在人們思維中被遺忘了。
安心的生活,快樂的過日子,是人人追求的理想世界。氣候異常下,如果有一天溫度的上升,引發食物大逃亡讓糧食缺乏了,大家仰賴依靠的電腦、手機、網路,能填飽肚子嗎?輕重緩急不能捨其一,農業與工業應並重,當工業過度重視,衍生的後遺症造成傷害後,再想重新找回是何等的困難。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不能被遺忘更不能消失,它育養人類的生命,更是人類師法自然的最佳學習場域,大家更應深烙心中。相信給予年輕人,農業的新觀念,並稍加用心,也能在農業上闖出一片天,期待政府能重視農業,對有機自然農法的推廣更應義不容辭來提升與扶植。早期農業幫工業,現在工業扶植農業,比例原則對等,經濟更能成長,失業率又能降低,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