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書寫材料,但我們對於紙張的來源卻很陌生。古代書寫材料由甲骨、石片、竹簡、棉帛等,一路發展到最輕薄方便的紙。現在日常生活中用紙大多取自木質纖維,但其實草本纖維也可以造紙。
稻鴨庄種植有機米,稻米收成後,稻草就成為廢材,但其實禾本科本身就是非常適合造紙的纖維。另外,園區的植物很多樣,隨著季節生葉、開花、結果。把各式各樣的植物採集回來,也能成為造紙或是作為壓花裝飾的材料。
於是我們從田裡最多的稻草纖維開始做起,接著探索園區裡的其他植物,陸續嘗試實驗。尋找纖維的同時,既可以認識植物,又可以親近大自然。大人小孩來體驗能親自動手抄紙,觸摸植物、感受紙的質感,學了方法,回家也可以自己嘗試。
抄紙其實不難,只是步驟比較繁瑣。主要分為處理纖維和抄紙兩階段。
處理纖維步驟:剪、泡、煮、洗、搥、绞
準備用具:大鍋、果汁機、木槌、砧板
蒐集植物纖維後,
1. 剪:將植物可做纖維的部分,剪成均勻小段
2. 泡:將剪碎的植物浸泡於水中
3. 煮:將泡軟的纖維加入氫氧化鈉後再熱煮,直到纖維分離。(古法是將石灰覆蓋於植物上三個月,待其發酵分解後再熱煮。)
4. 洗:待纖維冷卻後,沖洗至摸起來澀澀不滑(代表植物殘餘肉質已洗淨,只留下纖維)。
5. 搥:以木槌將纖維搥軟,並挑出雜質。
6. 絞:用果汁機將纖維絞碎,分解均勻。
纖維處理完畢,就可以開始最期待的抄紙環節囉!
抄紙步驟:調漿、抄紙、壓紙、乾燥
準備用具:抄紙網、水盆、吸水紙、樹糊粉
1. 調製纖維漿料:將適量纖維散入清水中,加入樹糊粉(使纖維均勻分布,不沉澱),攪拌均勻。
2. 抄紙:將抄紙框放入漿中,輕輕擺動讓纖維均勻分布於框上,平平撈起,微傾將水瀝乾。此時可用手撥掉框邊多餘纖維,以整平毛邊。
3. 壓紙:將抄紙框紙漿面朝下蓋在吸水紙上,用海綿將多餘水份吸乾,將抄紙框輕輕拿起。
4. 乾燥:將抄紙自然曬乾或熨乾後,再從吸水紙上輕輕撕下,美麗的手抄紙就完成啦!
抄紙步驟看似簡單分明,但其實不實作不會發現的眉眉角角也不少,例如破洞或厚薄不均等等都是常見的問題,纖維調製的品質是重點,而抄紙的技術就各憑本事了。
經過這些步驟抄出來的紙,每一張都不一樣,各自反映出不同纖維的特性,呈現不同的色彩與紋理。稻草抄紙呈現稻黃色,藺草抄紙是褐色的,白茅抄紙呈綠色,大葉欖仁的紙是紅褐色的,壓上草花的抄紙就有了個人辨識的符號。手作的紙,雖不如機器製造的平整快速,卻摸得到纖維的觸感,別具溫度。
紙是怎麼來的,做過才知道。除了讓我們更珍惜紙張外,也可以思考身邊的紙製品及環境中的植物,可以怎麼拿來回收重製,做創意的再利用。
大自然是渾然天成的教室,而生活就是實踐場域,添一些探索採集的冒險趣,再加一點別出心裁的設計感,當抄紙框從纖維水中輕輕舀起,自然與生活就緊密地結合在這一張薄薄的紙裡了。